@KTzone » 日常 - 新聞時事 » 英數百萬青年工作後與父母同住 難捨親情or被迫啃老?


2019-2-13 15:58 宅~有何不可
英數百萬青年工作後與父母同住 難捨親情or被迫啃老?

中新網2月13日電 英國《華聞週刊》刊文稱,近日,英國80後女子年收入4萬英鎊仍與父母同住啃老的新聞引起英國網友怒懟。英國各大媒體也紛紛關註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仍與父母同住這一現象。在註重獨立生活、個人能力的西方國傢,?什麼這一現象越發明顯?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英國Civitas智囊團的數據顯示,在英國20-34歲之間的成年人中,每年有四分之一居住在父母傢中,總數?340萬,比90年代末高出三分之一,主要原因來源於住房費用所帶來的危機。
  如今,英國有130萬20-34歲的人獨自生活,比2002年縮減50萬人。但很多年輕一代搬離父母傢並不是因?可以負擔起獨居的高昂花銷,而是和朋友或伴侶一起分擔住房費用。20年間,英國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已經增加瞭上百萬人。
  英國平均傢庭規模從2001年每戶平均2.36人上升到2017年每戶2.39人,這是自199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。英國《太陽報》把這一現象成?“獨立生活瓦解”,該現象在20世紀是大幅度下降的,到如今卻在不斷上升中。
  小學老師Lizzy:高房價成主要原因
  房價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。英國《獨立報》表示,如果住房市場按照當前的趨勢發展下去,英國10年內的平均房價可能會翻倍至44.6萬英鎊,到2034年則將翻兩番,超過90.09萬鎊。
  英國《每日電訊報》更是指出,買房結婚作?英國青年的“人生目標”,想要實現已越發艱難。如今,“有房有傢”這一獨立生活目標的實際狀況要比想象和計劃中晚19年。
  國傢統計局數據顯示,自1998年以來,英國房價不斷飆升,尤其是在倫敦。對於23歲的英國年輕人來說,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從1998年的37%上漲到2017年的49%。
  26歲的小學老師Lizzy在倫敦某大學畢業後回到埃塞克斯郡的Stock和父母同住。她表示:“我和我男朋友一直在攢錢買房子,但這是個?命題。我們總是想‘明年這個時候就能有足夠的錢瞭’,但是計劃一直在延遲。”
  Lizzy目前因住房問題感到很沮喪,她說:“我們不想30多歲還待在傢裏。這對父母來說不公平,同樣我們想要開始我們自己的生活。”當說到父母對此的態度時,她感到非常愧疚,“我父母從來沒向我要過什麼,也沒提過什麼要求,更是從來都沒暗示過要我搬出去住的想法。”
  “我每天和他們在一起很開心,但是更糾結。我能經常看到他們當然很好,但這種狀態總是提醒我:我的薪水不夠、能力不足。我想多陪陪父母,同時也希望回到倫敦生活。現在我隻能通過暫時與他們同住,省下錢來做我的房屋首付款。雖然這隻是暫時的,但是我估計這個過程也會比較漫長。”
  新婚夫婦:房源短缺成另一大問題
  32歲的S夫婦在婚後幾個月,終於在默西塞德郡租下瞭一套公寓,搬出瞭父母傢。雖然這和他們買下一套房子的夢想相差甚遠,但他們表示一定要搬出來。
  S夫人表示婚後一開始,他們就有瞭獨自搬出去住的想法,但是在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婚禮花銷很大,所以需要緩一段時間攢些租房的錢之後才離開。
  與父母同住的那段時間,S先生意識到和長輩生活難免出現摩擦,所以更加堅定瞭他們搬出去的想法。他說:“這幾個月會逐漸感覺(與父母)很多習慣和思維方式會有不同,也覺得不應該再這樣下去。我的目標一直是自己買房,但市場上根本沒有足夠的經濟適用房。”
  當說到和父輩住房問題的差距時,S先生流露出一絲羨慕,“70年代末我父母買瞭一套三居室的房子,大概不到1.1萬英鎊;現在我和我太太想在利物浦買的房子差不多20萬鎊,我們兩人每年4萬英鎊的薪水,不吃不喝也要幾年。”
  S先生也提出瞭一個設想,“政府會給能搬進小一點房子的老年人提供補助。如果能幫老一輩找到合適的住所,就能給年輕一代騰出一些優質住房瞭。”
  研究學者Clare:更喜歡和父母在一起
  Clara目前在倫敦某大學做研究項目學者,傢在倫敦的她向華聞君形容自己的收入“相對可觀”,並表示,“我目前有獨自居住的經濟實力,並且我男友也和我說過我們可以一起買房,但至少現階段,我更想和父母在一起,不是因?經濟壓力,而是從情感出發。”
  她告訴華聞君,“我從初中就開始住校,一直到大學之前學校都不在倫敦。而且也不是每個週末都能回傢,隻有獲得短時離校許可才能回去跟父母同住。從上大學到博士畢業的那些年,我都是自己在學校宿舍住或者租房自住。這麼想我已經‘獨居’十幾年瞭。”
  Clara覺得和父母缺失瞭很多時間,所以她“從小就在私立學校長大的孩子,很多都會有這種感覺,尤其是我一直在讀書、做研究,在傢的時間非常少。工作之後,時間能稍微彈性一些,我馬上就覺得我要搬回傢裏和父母在一起,他們也特別開心。”
  畢業生J同學:學費和房費很難兼顧
  剛畢業的J同學說,“學費上漲,學校宿舍和租房價格也一直飆升。大學期間我沒能去到更遠的地方上學,和父母同住可以省下住宿費和生活費,同時我也在自己打工。本來想申請獎學金,但是我的成績和最低標準傢庭狀況都沒有達到要求,雖然我傢經濟狀況很拮據,但沒達到硬性標準也不能申請。”
  “畢業的時候,我發現房價首付款已從4.5萬英鎊的入門價上漲到18萬英鎊。這個狀況真是毀滅性的。如果我在16歲GCSE畢業之後就去找一個全職工作而不是繼續上學,我就能‘得救’瞭,我也能買得起房子瞭。”
  J同學現在甚至有些覺得大學學位比不上擁有一棟房子,“我覺得我買房的機會可能消失瞭。之前一直執著於讓自己有更好的教育,卻忽視瞭更殘酷的現實問題。”
  住房危機給年輕人的雙重打擊
  代際基金會的聯合創始人Liz Emerson表示,住房危機對於年輕人有著社會和心理的雙重打擊:“對於年輕人來說,這意味著失去獨立和破壞夢想,同時會造成年輕人認知中,老一代擁有的財富代表著一種社會不公平。”
  代際公平協會聯合創始人Angus Hanton指出,“我們應該要求政府、理事會、規劃人員、建築商和房東共同努力,?年輕一代提供價格合理的住房,而不是指責他們。”
  Shelter首席執行官Polly Neate認?:“數十年失敗的住房政策意味著年輕傢庭和低收入人?找房舉步艱難,這是整個社會都應該感受到的危機。未來20年我們需要300萬個政府廉租房,幫助無法進入獨立生活階段的年輕傢庭。如果政府仍不採取措施,將會付出更慘重的代價。”
  Acorn租房聯盟全國組織者Nick Ballard認?:“無限上漲的租金和房價迫使年輕人陷入一種‘假死’狀態,他們無法得到作?成年人因該得到的責任感、期望感。”
  Civitas負責人Daniel Bentaley表示:“住房危機被忽視的後果是傢庭結構的變化。如果政府不對獨立生活年輕一代的數據下降加以重視,未來十年英國房屋將持續性出現嚴重供應不足。”
  英國住房社區和地方政府發言人表示:“在過去的30年裏,政府沒有建造足夠房屋,但正在逐步解決這一問題。我們仍然需要提供更多、更好、更快的服務,也制定瞭一系列更完善的措施。預計到2020年年中,每年建造30萬套房產,包括超過440億英鎊的投資和規劃。我們還支持對租賃房屋的投資和建造,以改善私人租賃部門的供應和負擔。”

頁: [1]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